农化的发展历程指的是什么?
纵观农化发展的100多年历史,经历了第1代“低效”天然植物及无机农化为主的农化。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对农化活性物的筛选要求即为高活性。众所周知,目前世界新农化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对新农化的筛选率越来越低。在20世纪60年代从3,000个化合物中有可能筛得1个活性结构,现在在3万个化合物中才可能筛得1个活性结构。
考虑到农化活性物质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若能充分发挥活性物质的作用,以更低用量达到预期的防治目的是另一种农化的发展途径。农化剂型研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农化人所关注。
由于农化原药大多为有机化合物,与水的相容性很差,不经加工直接用水稀释喷施根本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药效。所以农化原药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形成一定形态的制剂才能够被应用,并且一个剂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农化的效果和应用。为了满足广大农户使用要求,农化制剂必须具有有效、安全、贮存稳定和使用便捷等性能。
随着国家对农化产品的评价已由单一的药效考核转向各种功能的综合考评,如需在保证农化质量的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在此种形势下农化剂型对产品功能提升的作用显得更为举足轻重。为了较大限度地降低药剂对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对药剂的分散、传导、作用机理做深入研究。
在当今时代,随着农化的诞生和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农化剂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概括为:①
具有方便使用的形态;② 能较大限度地发挥药效;③能弥补原料药的不足之处;④ 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⑤ 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⑥ 便于使用,实现省力化;⑦ 对现有农化品种进行功能化,扩大用途。
上一条:农化使用调查监测项目成效显著 | 下一条:中国农药出口走出低谷,再创新成就? |